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5-04-07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从世界历史高度看,“现代化”并不是发生在一国或一个民族内局部的、短促的社会变革,而是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等的综合性社会变革,标示着人类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历史进程。在18世纪中叶,以“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运用为标志,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如今,两百五十余年过去了,任凭时光辗转、风云变幻,现代化大潮仍然滚滚向前。过去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指向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同时也推动着世界历史大幅度地向前迈进,指向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确,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丰厚底蕴,集中体现着世界历史逻辑中的“文明共性”,代表了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总体向好的趋势,无疑对世界的持续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世界人民谋发展、创造世界历史、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科学论断既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更是一个时代性命题。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以及追求的新高度,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昂首阔步踏上新的征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今世界历史发展大势,特别是对世界现代化运动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性判断。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了对现代化理论兼容并蓄与创新超越的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在人的发展形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解放这三个层面上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二者的发展程度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现代化事业的开创与发展,人的发展形态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阶段。这里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构成环节,集中体现了这一理论的价值旨趣和最终落脚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虽然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但却以资本取代人充当“真正的历史主体”,使人的独立性必须建基于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之上。对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虽然“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成功地将人类的现代化事业拓展到世界历史范围并推动其成为一种全球性活动,但与此同时,它又“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获得独立性的是能动的资本而不是活着的人。因此,资本主义虽然开创了世界历史,但同时也将整个人类社会拖入了自私、贪婪和无序的黑暗深渊中。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人的发展形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还不是立即就能实现的目标。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该目标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突然就能实现。换言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现,将会是一个十分漫长且复杂的世界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立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高目标,另一方面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皆可以为尧舜”“内圣外王”等完美人格的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不断奋力谱写人类文明形态的新篇章,并在自身的推进过程中赋予人民以真正的历史主体地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异化状态,推动人从物的依赖关系中逐渐得到解放,积极培育构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因素和环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确保自身“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互支持、统一发展。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类现代化事业的进步不仅通过人的发展形态得以体现,同时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表征。马克思始终没有在逻辑上脱离开个人、阶级、民族和国家间关系的发展而抽象地谈论世界历史问题。从这一层面上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一方面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相互依赖状态,“它或多或少地摆脱了中世纪的杂质,或多或少地由于每个国度的特殊的历史发展而改变了形态,或多或少地有了发展”,但另一方面却“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进而通过资本的扩张使整个人类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资本的统治下越发疏离,而且日益呈现出一种“非人”的特征。既然现代化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理应进入到一个和谐相处的状态,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残酷的剥削、恶意的竞争反而成为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代名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创造出的现代化成果,在资本的支配权力下成为少数人所享有的东西。可以说,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经济上的发展、技术上的进步以及生活上的便利等“甜头”全部由资产阶级占有了,而与之相伴随的财富分配不均、对劳动力的剥削以及生活环境的破坏等“恶果”却全部落在了无产阶级的头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在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之上,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大同”以及“合和”等理念,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的一边,坚持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在建设过程中体现人民意志、倾听人民心声、回应人民诉求,着力满足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性因素,构建起平等、和谐、团结的社会关系。

“人既是社会中的人,也是历史中的人,人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体与个体之间发生各种社会关系,构建了人的横向发展;作为历史中的人,以一种动态的历史演绎方式而存在……构成了人的纵向发展。”人类开创世界历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自身的解放,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代性的人。因此,人类解放必然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重要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中的人类解放事业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性或全球性的命题,而不是局限在单个民族或一定区域内的任务。的确,人类解放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锚定整个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才能够使人类真正摆脱对立、冲突和纷争。这就决定了,人类解放如果单纯依靠“自我意识”和“绝对精神”的逻辑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如果仅仅凭借少数国家或部分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资本“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可见,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在人类现代化过程中曾起到过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不仅在整体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繁荣,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的思想解放。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也深刻意识到了其在人类解放事业上的局限性,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导致各种现代性矛盾和危机层出不穷,人的主体性也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解。“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中,人既构成了实现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同时也将自身的发展纳入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中。换言之,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依靠人,同样也是为了人,是将人而不是资本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传统现代化道路,主张通过驾驭资本逻辑的方式,将资本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在利用资本的同时还能治理资本,在生产大量剩余劳动时间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确保剩余劳动时间转化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时间,在普遍交往的同时减少资本带来的异化悖论,从而推进人的解放”。

二、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促进历史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从现实的历史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具有双向同构性。一方面,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处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现实中的一切重大问题都是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因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场域;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总括,既充分汲取了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拥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在世界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定向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新的现代化道路,拥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故而必然能够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此,本文从生产力、世界交往以及世界历史格局这三个层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逻辑必然性。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这表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最一般的条件,是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守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立场,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难度最高的、标准最严的现代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为人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一种更新、更好的模式。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书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章。但是,随着世界历史趋势的深化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层面过分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出现了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在政治层面政治权力过度集中在苏共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的自主性受到严重限制,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横行;在社会层面民众的住房、医疗、教育等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难以得到实质性提升,最终走向了失败。在吸取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立足我国国情和传统,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和选择,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当代中国重新绽放出胜利的曙光,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途径,为世界各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彰显着一种全新的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彻底摒弃了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转而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成就也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形态,摆脱了生产力增长的传统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赋予了生产力新的时代内涵,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一部世界史,就是人类文明的交往史。在此意义上,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就是人类由相对封闭的各个共同体向有机整体的转变。这一转变既是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结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以及爱好和平的精神气质。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坚决反对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唯我独尊、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的对外交往思路,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中进一步推动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人类文明是由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人们在各自所处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下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正如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保证了人类社会的生命力和延续性。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其他文明,都凝聚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非凡智慧,强调各文明应当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互相吸取有益成分,为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确立了基本前提。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自身蕴含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基因。中国式现代化在追求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呈现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形态,无不体现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为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明共识和持续的精神动力。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十分重视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提倡世界各国充分发掘自身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内容支撑。最后,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开展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扩展政治、经济、文化交往领域,努力拓展合作渠道,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为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

“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率先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些国家,快速完成了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先行开启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中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备先发优势,致使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以中国、印度等为主要代表的东方国家。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在经济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榨取剩余价值,大肆掠夺东方国家的资源和财富,进行资本输出,控制东方国家的经济命脉,剥夺关税自主权、控制通商口岸、操纵税率,利用经济和技术的优势进行商品倾销;在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动战争及签订不平等条约占领东方国家大片领土并划分势力范围,通过控制政府或扶持代理人的方式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肆意破坏其他国家主权;在文化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出版图书和发行报刊以控制思想舆论,插手其他国家的教育、宗教和慈善事业,向东方国家强行推行其所谓的资本主义文明和意识形态,不断侵蚀东方国家的文化独立性。总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现代化优势,试图迫使一切民族或国家完全按照自己的模式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借此强行推行以资本为底色的所谓的“现代文明”,塑造起一个“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历史格局,严重阻碍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以其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力,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推进,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的世界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的历史性趋势。中国式现代化主动承担起引领世界文明走向的世界历史任务,推动国际格局大变革加速演进,使过去由西方主导的世界格局逐渐向东西方平衡转变,解构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霸权,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类型,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加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三、中国式现代化必将推动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在百年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也是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更是世界文明的崭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古老的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以现代文明因素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延拓了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和文化底蕴,开辟了社会主义文明叙事,呈现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新图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现代化文明观,其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必将推动全人类迈入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与世界人民共绘美美与共的文明画卷。文明隔阂集中反映了不同文明间不来往、不沟通、不了解的关系或状态。在工业革命以前,自然地理环境的阻隔以及信息传达的不便往往是导致不同文明间产生隔阂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以及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主观因素成为文明隔阂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近些年来“英国脱欧”“美国退群”等全球化逆动现象频发,在不同文明间树立起道道高墙,不仅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加重了不同文明间的隔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的确,人类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又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而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和难题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只有通过各文明间的频繁交流,才有可能集合起全人类的智慧,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进而更好地开创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全新局面。人类创造的任何文明,都有其引人瞩目的闪光点,为世界现代化运动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供了多样的道路选择。这些闪光点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世界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任何国家、民族都不可能抛开整个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实现现代化。因此,不同文明间的广泛交流既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将文明交流置于重要位置,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任何隔阂都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所挑起的各种贸易战、科技战以及媒体战均对人类文明交流和世界现代化运动造成了严重破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依托,积极搭建起中华文明同世界各文明沟通的桥梁,成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国际社会树立起文明交流的典范。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文明前景。文明冲突是文明交往的一种极端化形式,它集中反映了不同文明间对立的、仇视的甚至是敌对的关系或状态。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暴力手段迫使其他民族采用与其相同的生产方式,引发了当时所谓的“中心—边缘”文明间的对抗和冲突;在冷战期间,西方国家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由于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引发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峙;如今,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坚持冷战思维、零和思维和对抗思维,选择无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认为文明冲突乃是世界文明交往的基本形式,并在世界各地频频制造矛盾进而引发全球局势动荡,严重破坏世界文明和现代化运动的发展,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近代以来,我国被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现代化事业举步维艰,充分体现出东方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复杂性。随着美苏两大阵营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领域中的对抗愈演愈烈,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积极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合和”的文化理念以及“和而不同”的文明观源远流长,和平性也成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因此,在世界现代化运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我国虽然承认各文明间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同时也强调各文明间更有融合互鉴的悠久历史和生动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呼吁各国应尽快放弃文明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框架,在文明互鉴中不断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创新超越,共同携手为世界文明营造出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正是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主张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呼吁尊重和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明优越的实质是一种文化霸权,它集中体现为某些文明认定自身比其他文明更高级、更优秀。由于近几百年来资本主义文明所取得的“相对优越地位”,导致世界上许多西方国家在种族意识、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固守资本主义文明绝对优越的观点,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贬损甚至妖魔化其他文明,借用“文明”与“野蛮”的话语制造区域对立,以意识形态和“选边站队”来撕裂人类文明,妄图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身的统治地位。但是,资本主义“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因此,即便资本主义文明在其历史生成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生产力并彻底变革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但同时也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中将自身矛盾日益扩展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并外化为资本主导下的不平等的世界现代化结构。其实,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一种文明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虽然不同文明之间确实存在着各种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傲慢、偏见、仇视,可怕的是想把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给他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包容性发展之路,“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现代化文明成果共同滋养和促进的结果”,为21世纪的文明交流、互鉴、共存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坚持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选择,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坚持文明不分大小、强弱和东西,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维护文明多样性,充分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同这些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保持多姿多彩的天然形态。针对当前阶段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发展困境和现代化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持的包容开放之道,不仅延拓了人们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现代化道路的认知,更向世界提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模式与新选择,由此凸显出更加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所形成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结晶,其不仅连接起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全部奋斗历程,同时也正在改写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在我国的内涵不断丰富,寓意越发深远,赋予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更为巨大。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广泛汲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主动扛起历史责任,推动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各种共同挑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培育构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因素和环节,以高质量碳达峰引领全球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建设全球生态文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实现与各国的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从这一层面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据此,有学者总结,现代化是一个“从‘历史’流动至‘现实’、从‘西方’流动至‘东方’、从‘近代’流动至‘现代’与‘当代’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同质性’与‘异质性’彼此杂糅的过程,也是‘普世性’和‘具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作为在特定世界历史境遇中开展的现代化运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历史理论和现实间的内在关系系统规定了其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不仅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阐释其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坚持与发展,还需要立足人类现代化多元发展的叙事逻辑,深刻剖析其能够促进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逻辑必然性,也需要超越现代化本身的问题域,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上分析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康庄大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必将会更加全面、深刻和长远,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必将更加广泛、密切和持续。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与拓展与世界现代化运动紧密相连。在未来,中国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也必将进一步与各国现代化运动形成良性互动、交相辉映,共同推动世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征程难免遭遇坎坷,但前途终归光明。中国共产党愿同各方一道努力,让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进步的时代洪流,在历史长河中滚滚向前、永续发展!”

来源:《学习与探索》2025年第1期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陈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