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聚焦自治区“两件大事”和学校办学定位,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培养适应北疆法治建设的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民族教育特色与实践教学优势,逐步构建起“理论筑基、实务赋能、民族融合” 的办学体系。学院于2024年成功获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到累计培养 3000余名基层法治人才的育人成效,法学院正以鲜明的专业特色与扎实的办学成果,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一、学院简介:锚定民族法治需求,夯实办学根基
(一)办学定位与历史沿革
法学院组建于2000年8月,依托学校70余年民族教育积淀,聚焦内蒙古法治建设需求,逐步形成“服务北疆治理、突出民族特色、强化实践能力”的办学方向。现设有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4个教研室及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党务行政办公室、团总支等职能科室,构建了完整的教学科研管理体系。自设立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区域自治法、草原法、汉蒙双语法律实务等特色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就职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政府法治部门、企业法务部门及基层治理单位,成为推进地方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二)师资队伍:“科研 + 实务”双轮驱动
学院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团队。现有教职员工19名,其中专任教师17名,教授3名,副教授7名,高级职称占比达58.8%;博士7名,硕士6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达76.5%,特聘教授2名、银龄教师1名。自治区“英才兴蒙”工程第5类高层次人才2名、第6类高层次人才5名,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教坛新秀、自治区普法依法治理先进个人各1名,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名。
“双师双能”特质显著:双师型教师达13名,占专任教师比例76.5%,多数具备律师、仲裁员执业资格,部分担任地方立法咨询专家、政府法律顾问。2025 年3月开展“AI + 智慧课堂”培训,推动教师实现“理论教学—实务指导—技术赋能”三维能力覆盖。
教学成果丰硕:近年来教师荣获自治区党委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人,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三等奖2人,内蒙古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1人,《乌兰夫民族高等教育师资培养基金》奖16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1人等多项荣誉,教学科研实力持续提升。
(三)教学科研:质量与特色并重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以课程思政示范学院为平台,不断加深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因素的挖掘与融合;联合校图书馆举办 “DeepSeek + 法律检索”讲座,培养学生数智化工具应用能力;开设《民族区域自治法》《草原法》等特色课程,呼应民族地区需求。
科研能力稳步提升:依托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内蒙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等科研平台,不断提升了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引领,形成“古代蒙古法治研究—当代民族地区治理—草原生态法治”研究链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共16部;为内蒙古党政机关提供了咨询报告5篇,其中省级领导批示2篇、智库采用3篇,为法官学院等单位提供培训15次,研究成果有效服务了地方立法、政府决策和司法实践,不断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贡献度。
(四)专业设置:聚焦法治实务领域
以法学本科专业为核心(现有在校学生375名),2024年成功获批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发展。构建“核心课程+特色模块+实践实训”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覆盖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领域;特色模块包含“汉蒙双语法律实务”“环境资源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草原法”等;实践模块依托3处校内综合实训场所——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站和情景模拟实验室,形成“课堂—模拟—实战”能力培养路径,为实训、实习提供有利条件。
二、人才培养:党建引领 + 实践赋能,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一)党建引领,筑牢育人根基
以“党建 + 法治育人”为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与北京盈科(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武川县人民法院等司法实务部门建立党建融合共建基地,共同开展“深耕教育沃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等主题党日活动,强化学生民族法治认同;连续开展“我是党员我帮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经验分享会、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先锋岗等系列活动,发挥党员师生的“传帮带”作用;开展结合专业的书记讲主题党课,培养纪律意识与法治素养;加强教材审核和意识形态审查和纪律教育及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因素的挖掘,实现“党建育人 + 专业育人”深度融合。
(二)实践教学,提升职业能力
构建“校企协同、场景实战”的实践育人模式:
基地共建:与呼和浩特市司法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北京金问呼和浩特律师事务所等32家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覆盖“立法—执法—司法—调解”全链条。
场景实训:模拟法庭开展汉蒙双语庭审演练,还原草原生态纠纷等真实案例;法律援助站组织学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深入农村牧区和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深入社区开展服务;情景模拟实验室通过仿真训练提升学生实务操作能力。
竞赛赋能: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实务创新能力:近几年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和挑战杯比赛项目,获奖64项,其中国家级6项,自治区级7项,市级2项,校级24项,院级25项。
(三)就业指导,精准对接需求
建立“分类指导、校企联动”就业服务机制:
加强推进一对一帮扶,有效开展就业精准指导,实现毕业生的稳步高质量就业。举办毕业生考公考编政策宣讲会,邀请专家解读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务员招录政策;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为学生拓展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律所实习、调解中心助理等岗位。近几年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多数进入司法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及政府法治部门,部分扎根基层参与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形成“基础扎实、适应力强”的就业口碑。
三、特色优势:三大核心特质,彰显北疆法治教育本色
(一)民族法治服务特色:深耕北疆,响应民族事务治理需求
研究特色:聚焦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开展古代蒙古社会犯罪治理、当代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衔接研究,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提供智力支撑。课程特色:开设《民族区域自治法》《草原法》等特色课程模块,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的专业能力。
(二)数智赋能教学特色:科技助力,革新教学模式
推进“AI + 智慧课堂”建设,利用智能平台实现案例教学、互动讨论精准化;开展“DeepSeek + 法律检索”专题培训,教会学生运用大数据工具提升法律研究效率。
(三)社会服务:立足专业,赋能地方法治建设
法学院始终坚持“专业服务社会”理念,以实际行动助力北疆法治进步:
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站依托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蒙汉双语法律咨询,针对牧区群众开展双语普法,解决“法律语言障碍”问题;
普法宣传:每年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3?15、“12?4”宪法日双语普法活动,深入社区、农村牧区服务群众超千人次;
智力支持:教师团队为地方政府提供法治咨询,协助制定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方案,部分成果被自治区人大、政府采纳,成为立法参考依据。
四、未来展望:以评促建,续写北疆法治教育新篇
站在审核评估新起点,法学院将围绕“三个深化”推进高质量发展:
深化学科层次建设:以法律硕士授权点为基础,构建本科 —硕士一体化培养体系,申报自治区级民族法治研究平台;
深化数智化教学改革:扩大“AI+智慧课堂”覆盖范围,建设法律大数据实训中心,提升学生数智化服务能力;
深化校企协同机制:增建10家以上实践教学基地,推动“订单式”培养,输送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懂民族、通法律、善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扎根北疆沃土,践行法治初心。法学院将以审核评估为契机,持续擦亮“民族特色、实践导向”办学品牌,为推进北疆法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