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峥嵘岁月
音乐与舞蹈学院前身可追溯至1981年创立的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音乐组。2000年,该专业并入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2002年升格为独立建制的音乐系,首招音乐教育专业专科生;2009年成功升本,面向音乐学专业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方向招收本科生。2018年增设音乐表演专业,成立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音乐学院;2021年新增舞蹈学专业,2024年正式更名为音乐与舞蹈学院。
二、教学根基
学院现有教职工45名,包括管理人员3名、组织员1名,专任教师41名。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4名(含三级教授1名)、副教授8名、讲师22名、助教6名,新进无职称教师1人;其中9人拥有博士学位(含在读2人),28人拥有硕士学位。
学院在籍学生共计565人,生源主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同时覆盖山西、山东、陕西、辽宁、吉林、河北、甘肃、新疆、西藏等省(区),包括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回族、满族学生。

学院拥有独立教学楼与琴房楼,配备多功能厅、舞蹈排练厅、多媒体教室、电子琴教室、电钢琴教室、电子管风琴教室、电子音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空间。设有党务行政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理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舞蹈教研室、艺术实践研究室等科级机构,管理体系完备。
三、育人经纬
(一)思政铸魂·艺术塑体·三全育人
学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校党委领导下,紧扣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全链条,推动民族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打造“北疆文艺同心结”品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覆盖育人格局。培养出音乐英才如胡日查夫、萨其拉图、恩和、萨乌云嘎、斯琴毕力格等及校友阿拉腾奥勒,他们诠释立德树人成果,构筑榜样育人体系。

(二)专业筑基·课程提质·文化育人
学院立足内蒙古、面向基层,设音乐表演、音乐学(教育方向)、舞蹈学专业。紧扣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构建教学—科研—传承—创作—表演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素养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音乐舞蹈人才。推进一流专业建设:音乐学专业校级一流,三门校级一流课程,两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马头琴教学获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创新创业项目《马背神韵》获互联网+大赛区赛冠军、全国金奖,彰显教育成果,已孵化公司创收盈利并带动就业。


(三)多元赋能·砺炼师资·协同育人
学院坚持引育并举,优化师资结构,锻造高水平教师团队。人才引进方面,依托“英才兴蒙”计划引进3名博士,提供科研平台和资源支持,增强学科力量。师资培育方面,建立培训机制,组织研讨会和在线学习,选派教师参与学术交流,近三年培训超300人次,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深化校企合作,与乌兰牧骑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导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培养,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产教融合,确保教育与行业需求对接,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四)舞台淬炼·剧目驱动,实践育人
实践教学是提升能力、传承艺术、对接需求的核心路径。学院开设《舞台实践》等课程,高强度排练提升舞台表现力,依托实践与校企合作推进成果转化,定期举办汇报演出,组织乌兰牧骑社区演出。拓展校外平台,与多家机构共建实习基地,邀请演员指导,延聘专家训练。创新“教学—科研—创作—表演一体化”模式融入课堂。原创《春归》获舞蹈大赛双项二等奖,跻身顶尖舞者计划并亮相展演;《马蹄飞扬》《金秋草原》获艺术展演一等奖。




四、特色彰显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内蒙古发展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理念,弘扬"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精神,彰显"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托"一个根基两融合三育能"特色模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基,着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北疆音乐研究与非遗数智创新中心、民族舞蹈教育与创演中心等平台,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应用,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教学—科研—传承—创作—表演"一体化育人体系,培育专业精深、实践卓越的音乐舞蹈人才,服务国家文化复兴战略。

四十余载弦歌不辍,学院为国家输送三千余名毕业生。他们中既有享誉海内外的音乐先锋:杭盖乐队主唱胡日查夫、阿吉太乐队队长萨其拉图、奈热乐队队长恩和、青年歌手萨乌云嘎、斯琴毕力格;亦有深耕音乐教育事业的资深专家与艺术管理中坚。活跃于大江南北,闪耀在表演舞台,他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艺术教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蒙公网安备15010202150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