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教务处 发布时间:2021-01-04 浏览量: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建高校。学校建于1953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2000年,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了内蒙古民族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培养民族优秀人才、服务民族地区发展、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宗旨,累计培养各类人才近4万人。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教学设施相对完善、教学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民族院。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9311人。设有39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云计算)、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日语(服务外包方向)、智能科学与技能等6个本科专业属于校企合作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翻译和水质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进入自治区一流专业行列。

  学校现有教职工639人,其中专任教师44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教师73.36%,其中博士96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5.37%,其中二级教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8人。教师队伍中,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1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草原英才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7人、教学团队7个,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学校设有数学、教育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2个国家民委建设学科。学校现有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的“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的“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3个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平台;有国家民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自治区民委“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语言与翻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蒙汉双语小学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等6个学科建设平台;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教育厅“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等3个教改平台;学校设有国家教育部蒙古国研究中心,自治区级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应用数学与大数据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学校传承和弘扬民族教育特色及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内涵式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力较强、民族特色鲜明、地区特色突出的民族高等院校。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办学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保持和弘扬民族教育特色及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内涵式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力较强、民族特色鲜明、地区特色突出的民族高等院校。

  2.办学类型定位:民族院校。

  3.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其他类型教育。

  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内蒙古,服务蒙古语文协作八省区,面向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民族高等院校。

  5.培养目标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人文与科学素养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能力突出、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本学年学校开设了39个本科专业,共有78个培养方向。本科专业中文学专业占17.95%、理学专业占2.56%、经济学专业占5.13%、法学专业占7.69%、教育学专业占12.82%、工学专业占12.82%、管理学专业占15.38%、艺术学专业占25.65%。2019年获批武术与民族传统教育、智能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2020年申请了舞蹈学、应用化学、网络工程等3个新本科专业。

  (三)全日制在校生

  在校生9311人,其中本科生805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6.54%;专科生1253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13.45%;蒙语授课生5750人,占61.75%,汉语授课3561人,占38.24%;蒙语授课本科生4497人,占本科生的55.80%,汉语授课本科生3561人,占本科生的44.19%;少数民族学生672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72.18%,其中蒙古族6517人,占69.99%,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04人,占2.19%,汉族学生2590人,占27.81%;少数民族本科生5470人,占本科生的67.88%,其中蒙古族5289人,占本科生的65.75%,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81人,占本科生的2.25%,汉族学生2588人,占本科生的32.12%。

  (四)本科生源质量

  本学年招生计划为2342人,其中区内招生计划为2174人,区外168人,本科生计划1942人,专科生计划400人;本科提前批次计划384人,二批计划1558人;本科实际录取1933人,计划完成率99.54%,专科实际录取374人,计划完成率93.50%,招生计划平均完成率98.50%;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7.2%,专科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9.2%;本科初次报到率为99.3%,专科为97.9%,平均报到率为98.50%。

  二、师资队伍与教学条件

  (一)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1.教师队伍结构

  学校专任教师443人,外聘160人,生师比17.88︰1。专任教师中教授61人、副教授140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比例为45.37%;博士96人、硕士229人,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73.36%;境内获学历学位教师人数达395人,境外获学历学位教师人数达48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9.16%和10.84%;双师型教师55人,占专任教师的12.42%比例。教师高级职称和学历水平相比往年得到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教师队伍趋年轻化。学校专任教师中35-45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达316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1.33%,46-55岁之间教师人数为92,专任教师占比为20.77%;55岁以上35人,占比为7.90%。

  2.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继续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内培外引模式推进“百名博士计划”,加快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工程建设,共引进高层人才(博士、教授)44名,新增在职攻读博士13名、在职读博人数46名,专人教师博士总数为96名。

  2019-2020学年度,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人才团队1个、自治区本级引进高层次科研支持人选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3人;晋升教授5名、副教授11名、讲师27名。

  2019年,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教师在“中国梦·劳动美”第十一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荣获蒙语组和理科组二等奖2项、工科组和文科组三等奖2项;在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内蒙古分赛区比赛中,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2名教师分别荣获全国二等奖、华北地区特等奖和一等奖。

  3.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严格执行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教育部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严格落实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效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确保课堂教学教书育人并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此组织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5名教师参加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示范培训班;4名教师参加“三全育人”大学教育体系专题研修班;7名教师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暑期“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专题研修班”;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相关讲座。

  4.教师培训

  认真落实《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鼓励教师参加和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认证,坚持执行青年教师入职教育培训和导师制度,岗前培训制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先后三次组织60多名教师参加了区内“金课”培训;疫情期间按照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和通知要求,始终围绕“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学工作预案先后组织学校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培训达20次,累计参与人数达5600人次;3名教师参加了“提升课程质量,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课程与教学评价国际论坛”;3名教师参加“中国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高峰论坛”,38名教师利用暑期参加了由外研社、高教社等不同部门开展的暑期线上专业技能提升培训班和研修班;70人参加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会;1人参加自治区宣传部组织的内蒙古影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班;组织22名教师参加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培训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网络和专业培训360名。

  5.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有副教授以上201人,其中应授课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共计186人,实际授课186人,占应授课专任教师总数的100%。全年学校开设总课程门数1741,总门次数5274,其中本科课程总门数1541,本科课程总门次数4786,副教授以上授本科课程633门,1331门次,副教授以上授本科课程门数占本科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41.07%,副教授以上授本科课程门次数占本科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27.81%;教授授本科课程205门,349门次,教授本科课程门数占本科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13.31%,教授授本科课程门次数占本科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3.96%。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本科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04.78万元,本科生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860.23元。本科生专项经费合计为4464.3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04.78万元,专业建设支出31.03万元,实践教学支出70.01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19.97万元,实习经费支出50.04万元,思政政治理论课程专项建设经费支出40.55万元,学生活动经费支出80.91万元,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30.31万元,设备购置专项1839.49万元。

  (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条件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得到更新和完善,努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2019-2020学年度,投入1414.96万元新建智慧教室、学术报告厅、多媒体教学设备、综合布线实验室、机房、电子阅览室、演播厅、足球设备、民族造型艺术综合实验室、版画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服装与服饰实验室、化学与环境学院各实验室、数字化校园设备和软件等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12901.4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414.96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1.39万元。学校占地面积28.93万平方米,生均31.07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3.96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生均14.99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63万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1.75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7.54万平方米,生均8.01平方米。学生食堂面积1.30平方米,生均1.40平方米。具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等,现有运动场总面积5.12万平方米。

  学校本学年,共新增纸质图书44314册,完成1366种期刊征订工作,还有592047册电子期刊征订工作,并续订中国知网(CNKI)、Sience Direct数据库、MathScinet数据库、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和职业全能培训库、智课教育云学习服务平台、中国典藏古籍库、维普智立方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乐学个人素养提升平台、软件通、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笔杆论文写作辅导数据库、起点考研网、维普论文检测系统等数据库。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3.64万册,电子图书1184655册,其中线装古籍和特色文献收藏量已达到4188册。本科生生均纸质图书达到100.56册,生均电子图书、期刊210.48种。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党建工作,图书馆开设党建图书专区,党史、党章、党的廉政建设等400余种、600余册党建图书和6份蒙汉版党建报纸及13种党建期刊。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培养人文与科学素养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宽口径、厚基础、专业能力突出、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指导,结合当下教育改革与专业认证要求,对2019版人才培养进行了修订,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夯实了基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融合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二)专业建设

  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在现有的39个本科专业基础上,2020年申报了网络工程、舞蹈学、应用化学等3个应用型本科专业。根据学校“十三五”发展收官计划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学校开展了2020年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工作,经校内外专家评审论证,严格筛选科学评估后拟计划申报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三)课程建设与评价

  以双一流大学建设为目标,继续落实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着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社会实践“金课”,加强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继续引进智慧树300余门在线公选课程;学校出台了《呼和浩特民族学院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建设线下课程6门(包括申报国家级2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6门(包括申报国家级2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虚拟仿真课程2门(自治区级);继续建设校级本科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对遴选出的16门课程开展质量监控工作;自治区级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中学校开设的《常微分方程》课程现有全国35所高校2220多名学生在线学习;学校第二批自治区在线6门课程也在开发建设中。

  疫情期间,学校发布《呼和浩特民族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工作应急预案》、《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疫情防控后期及向疫情结束后转变面临的教育教学有关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共计48份方案、文件和通知,确保线上课程的顺利开展,有效实现了线下开学复课衔接计划。

  (四)教材建设与疫情教材保障

  学校坚持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对自编及选用教材进行统一审查,严格要求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自治区大中专院校统编蒙文教材。学校对678种哲学社会科学类教材教辅(重点是民族语言文字教材)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学校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支持教师编写精品教材,2020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编审委员会蒙古文规划教材10部。

  按照“延迟开学,按时教学”的总体原则,为实现“停课不停学”教学既定目标,学校先后向新疆、青海、黑龙江、辽宁、河北及区内12个盟市的学生无偿邮寄3605件27194册教材,满足了广大师生“防疫教学两不误”的实际需求,确保了全校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五)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学生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和学法指导原则,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有效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又结合疫情期间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部分专业部分课程采取“先学后教、课堂答疑、作业训练、实践为主、多元化考核”等系统灵活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疫情期间,授课教师充分利用教育部推荐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自建课程资源,选用钉钉、微信群、QQ群、腾讯会议、中国大学慕课等辅助平台进行多元互动,授课方式以录播+PPT、直播+PPT、录播+在线答疑、MOOC教学、腾讯会议+在线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同时还充分利用平台签到、线上问答、作业、测验、讨论等多种功能进行线上教学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提升。逐步实现“带着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核心专业课程和公共必修课程建设,自治区在线开放课程4门,常微分方程、刑法学(蒙语授课)、文化活化石—蒙古族服饰结构与工艺等4门课程已上线投入运行。

  (六)实践教学

  学校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障学生的专业见习、实习和企业培训活动经费,推动了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本学年度学校新增智慧教室5个、升级改造多媒体教学设备235套、新建综合布线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智能琴房、金属工艺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室。学校在区内外共建立了213所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加强校地合作和校校合作,先后派出小学教育英语方向、汉语文方向等不同专业的毕业生按时完成了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任务,其中有385名学生完成了在新疆的顶岗实习,本科生教育实习全部实现了集中统一实习。。

  疫情期间为确保2020届毕业生顺利毕业,实现学期教学计划,学校在线开展实践教学即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课程,选课人数达7372人,参与线上学习学生30770人次;在线指导教师人数达413人,占在编专任教师总人数的95.38%。2020年毕业生人数共计2331人,其中本科毕业生1790人,专科毕业生541人。其中1790名本科生参加了线上毕业论文指导与选修,顺利完成了疫情期间在线实践教学学习任务。

  严格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和查重审查。按照《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的要求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查重检测办法》,实施学生、指导教师、二级学院、教务处四级查重检测流程。2020届毕业论文设计(论文)中第一批查重通过率为86%,第二批查重通过率为100%。毕业论文线上答辩学生共计1790名。

  (七)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培育和储备,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双创”教育占4学分,并采用“双创”教育和项目、奖项将冲抵选修课学分制度。学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及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参加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互联网+”,获得了一金,一银,一铜。学校持续加大对双创教育的投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先后选派70人次,参加创新创业导师培训,为下一步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学校获批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申报了国家级创新创业培育项目5项。

  (八)合作办学与交流

  学校注重校校、校地、校企和对外合作办学工作,积极与区内外行业与企事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开拓与外校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大与国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力度,采取走出去的战略,与东北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与南京工业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培养关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口支援学校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内蒙古财经大学联合培养蒙汉双语会计专业人才等;积极开展校校合作人才培养工作,先后与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签订校校联合培养协议,至此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专升本及3+2培养模式的校校联合培养共建院校数量增至8所,进一步拓展了招生渠道,增强了学校综合竞争力。持续加强校地合作,与内蒙古东苏尼特旗、乌拉特旗和新疆和田地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确保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运行。

  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校继续与中软国际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智业有限责任公司和青岛轻软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云计算、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日语(服务外包)等五个专业方向应用型人才;与区内外有关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大学生实习协议,选派学生顶岗实习,开展实践训练。

  加强对外交流,对外学校与蒙古国、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匈牙利等国家的高校和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今后的开放办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九)学科建设

  学校根据《呼和浩特民族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呼和浩特民族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呼和浩特民族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等管理办法,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建设制度,规范程序,确保学科建设良性发展。本学年新增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室所共建的新时代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蒙汉双语小学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等2个学科平台,省部级学科平台增加到12个,充分支撑教育教学发展和专业建设。

  学校学术委员会和校外专家论证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和数学一级学术性硕士点的建设,并确定24个校级学科带头人,新增兼职硕士导师15名,兼职博士硕士生导师增加到31名。

  (十)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学校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奖励制度,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呼和浩特民族学校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试行)和《呼和浩特民族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实施办法》(试行)、《呼和浩特民族学校文科学术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

  科研成果无论是在数量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高。2019年教师发表论文313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51部。2019年科研立项73项,其中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70项;学术交流不断扩大。6名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名教师受聘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5名教师受聘为自治区社科同行专家。学校还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学术活动,举办了草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科研队伍建设凸显成效。深入推进科研团队建设战略,2019年获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项,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培育基地1项。获第九批“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个,与天堂草原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学校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批学术团队逐渐形成,在争取高层次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一)质量工程建设

  为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拟出台《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完成了校内调研与征集修改建议。本学年自获得治区青年创新人才1人、自治区本级引进高层次科研支持人选1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3人,荣获首届民族教育优秀成果奖2个。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做精做强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和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蒙汉兼通应用型人才。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坚持本科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倾斜于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等方面,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逐步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中各项要求和计划,来巩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制定实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全国教育改相关文件和专业认证和本科评估相关文件要求,对已修订的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修订了《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本科学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在内的22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校领导班子始终把教学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党委书记、校长带头听课,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2020学年,共召开18次学校党委会和7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人才培养相关问题。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了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及各专业培养规格,逐步建立起教学管理系统、人才培养系统、教学质量支持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信息反馈系统和教学质量激励系统等六大系统,行政部门服务教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建意见,两级督导组执行教学工作的全面监控和督促,及时反馈信息,纵向联动,横向同频,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保障教学质量和持续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重新组建了74个教研室,提高了教研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对教改、教研、教材建设和培养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拥有教学管理人员43人,与专任教师比例为1:9.7,教务处工作人员11人,二级学院分管教学领导17人,专兼职教学秘书15人;35岁以下8人、35-45岁17人、45岁以上1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3人,副教授职称以上17人,教育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1人。

  (三)质量监控

  对教学各环节加大了监控力度,进一步健全了三级督导,形成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及监控体系,发挥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合力作用。按照学校督导制度,进行了内部培训,提升了督导专业化水平。丰富了教学督导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在教学管理、课堂教学、项目申报、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了监督和指导。

按照学校“加强督导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在顺利通过合格评估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活动,进一步对影响教学质量各环节尤其是对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的执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考试命题与阅卷、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等主要教学环节提出了严格要求并进行了专项抽查,监督责任单位落实改进措施,逐步把质量监控做到了常态化。

  本年度由学校领导前头,教务处、教师发展与评估中心、各二级学院领导,二级学院三级教学督导成员深入课堂,学年学校听课评教1325次,其中学校领导听课30次,学校、学院督导组35次,二级学院院长听课评教480次,教研室听课评教780次。先后完成了16个学院3071门课程任课教师的质量评价,参与人数156517人次。受疫情影响,学校为8790名学生开展在线课程674门(占计划开课数的75.8%),任课教师474名。学生在线课程出勤率达98.8%,经在线问卷调查教师对在线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达95.4%,学生满意度达到96.21%。

  有计划的组织当年有毕业生的专业进行专业评估,在二级学院自评基础上,外请专家教授,对专业办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每学期组织开展期中专项教学工作检查和每学年对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学质量管理进行评估考核,并纳入年末教学管理绩效。

  本学年继续实施课程满意度评估工作,共参与专家6674人次,学生142006人次,专家评估课程2288门,良好以上比例为97.7%,学生评估课程2794门,良好比例为99.76%。

  (四)质量改进

  教学质量关系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教学理念,引进先进教学思想,加强配套制度建设,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提升机制,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政策保障。

  1.严格执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课堂教学管理办法》(试用)及配套细则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意识。严格落实《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严抓课堂教学,以教风带学风,规范教师教学工作。

  2.引进300门网络慕课,投入建设6门自治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丰富教学资源,建设与引进并举,有效解决课程资源匮乏问题。

  3.优化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教学督导工作质量和执行力度,严格执行教学督导组人员换届选举工作,健全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主动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4.完善研究生意向班管理,通过一线教师课堂指引和专题讲座形式开展考研动员与宣传活动,鼓励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学生加入考研意向班,加强学风建设,开设考研辅导班,安排专职班主任和辅导员,对考研学生进行服务和指导。加大了对考入研究生及任课教师的奖励。

  5.以“以赛驱动、以赛提质”为抓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校内青年教师课堂技能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6.持续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学风建设成效。严格落实《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无人监考、诚信考试制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危机预警报告制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行为规范》、《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早、晚自习管理办法》、《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办法》等规章制度,促进文明校园建设,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练就真本领打基础。

  7.组织各项活动,以教育带学风。组织举办各类专题报告会、讲座、比赛,进行文体娱乐、法制、德育、爱国爱党、民族团结、安全等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校园那达慕文化节、校园乌兰牧骑演出、校园足球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红色筑梦大赛、名人名家大讲堂等活动,发挥文化育人、管理育人作用。

  、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习满意度

  学校始终把德育与优良学风建设视为建设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和长期任务,坚持教育与治理相结合,根据《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成立12个督查小组,将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在增强学生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学校不断加大投入,修建改善了教学楼、宿舍、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习生活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1.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及获奖情况:参加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学生田径锦标赛暨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选拔赛。分别在跳远、三级跳远、校园组100米比赛、校园组200米比赛中获得了八枚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蒙古自治区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金一银一铜奖;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3等奖2项、自治区级3等奖3项;认证杯全国数学建模大赛,获得国家级2等奖5项、3等奖3项;2020年第十三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第二阶段,获得国家级2等奖3项、3等奖3项;2019年第十二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挑战赛第二阶段,获得国家级2等奖2项、3等奖6项。

  2.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情况

  2019-2020学年学校共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培训课,参加人数200人,过关率100%,为691名师范类毕业生办理教师资格证。

  (二)应届本科生毕业

  2020年毕业生人数为1768人,其中应毕业本科生1680人,毕业率为95.02%,本科毕业生中蒙语授课毕业生人数954人,汉语授课毕业生人数726人。学士学位授予1668人,实际毕业生的学位授予率为99.30%。实际毕业生中参加英语四级考试通过人数为154人,通过率为18.60%,六级通过人数为49人,通过率为4.32%。普通话测试通过人数为2115人。

  (三)攻读研究生

  2019-2020学年,全校共有386名学生报考了全国硕士研究生,通过国家分数线进入复试的82人,最终被录取的57人,其中15名考入双一流大学,普通院校有32名,初试通过率为21.24%,入学率为14.77%。此外,有356名同学准备参加202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

  (四)毕业生就业

  2020年应毕业本科生1680人,就业人数为823人,初次就业率为48.99%,本科毕业生中蒙语授课毕业生人数947人,就业481人,初次就业率为50.42%,汉语授课毕业生人数726人,就业342人,初次就业率为47.11%,因受疫情影响就业率有所下降,但就业水平保持平稳态势。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10.87%的就业学生就业单位为机关单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另有7.2%的毕业生就业单位为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5人,带动创业人数30余人。通过在线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回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总体状况良好,希望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六)毕业生成就

  2019-2020学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所提升,考入区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学生人数有所增加,385学生赴新疆进行实习支教,为服务新疆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维护新疆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对毕业生回访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较高,对学校就业工作、学校综合情况基本认可。

  六、民族教育情况

  (一)总体情况

  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院校。学校在办学历程中注重民族性、区域性和应用性特色,以“培养民族人才、发展民族文化、服务民族经济”为宗旨,根据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校自身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的需要,重点建设了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专业技能的蒙汉兼通的各类人才。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9311人。设有39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639人,其中专任教师44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教师73.36%,其中博士96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45.37%,其中二级教授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38人。教师队伍中,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人才团队1个,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草原英才工程”、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4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教坛新秀7人、教学团队7个,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3人、骨干人才2人。

  学校设有数学、教育学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蒙元文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2个国家民委建设学科。学校现有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的“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的“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3个民族文化研究与传承平台;有国家民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语言分中心蒙古语文研究基地”、自治区民委“八省区蒙古语文规范化研究中心”、“内蒙古语言与翻译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教育厅“蒙古语翻译重点研究基地”“蒙汉双语小学教育重点研究基地”等6个学科建设平台;获批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研究基地”、自治区教育厅“外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基地”等3个教改平台;学校设有国家教育部蒙古国研究中心,自治区级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应用数学与大数据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秉承“崇正、尚智、务本、传承”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多次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两级“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学校传承和弘扬民族教育特色及优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内涵式发展,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影响力较强、民族特色鲜明、地区特色突出的民族高等院校。

  (二)少数民族学生

  目前,学校在校本科生8058人,蒙语授课本科生4497人,占本科生的55.8%;少数民族学生6721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72.2%,其中蒙古族6517人,占70%,其他少数民族学生204人,占2.2%;少数民族本科生5470人,占本科生的67.9%,其中蒙古族5289人,占本科生的65.6%;其他少数民族学生181人,占本科生的2.2%。

  (三)有效措施及主要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培养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师资等各类人才;始终坚持为挖掘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项目做贡献。

  以“产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加强校校、校地、校企和对外合作办学工作,积极与区内外行业与企事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着力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注重民族团结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孟根陶布鲁”杯搏克大赛、“民族团结杯”民族文化风俗知识竞赛、校园那达慕文化节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学校拓展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渠道,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组织开展专项招聘会,2019届蒙古语授课毕业生1087名,其中865名学生就业,就业率达到了79.58%。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与奖励,本年度办理发放各类贷款、奖、助学金3188.69万元,对3099名学生进行了资助。

  七、特色发展

  学校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立足北国边疆,以“传承和发展”为主线,加强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蒙古语播音与主持艺术、蒙古文信息处理、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水质科学与技术、法学、民族师范教育等专业建设,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蒙翻译)、蒙古语新闻传播学、初等师范教育为优势学科专业,以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学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

  学校坚持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不断加强与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以民族教育教学、应用数学、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哈撒儿研究为特色,致力于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深入挖掘蒙古族文化资源,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以彰显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推动民族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精品,铸造文化品牌,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学术和文化支持。不断挖掘、保护、传播、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育人功能。近几年,学校设立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共建“新时代内蒙古三少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等特色研究平台,建立自治区“蒙汉双语小学教育重点研究基地”和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数学教学科研蒙汉双语教师团队”等特色项目,“以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依托的蒙汉双语数学人才多维度培养体系构建及实践”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的突破,并为2018年度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候选项目。学校每年举办一届的“校园那达慕文化节”和校园乌兰牧骑等形式多样的各类社团活动,营造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育师生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经几代人的努力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创造了不少业绩,各方面成绩显著,但存在很多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加强内涵建设。学校应主动结合国家教育规划和战略部署,精准定位发展目标,抓住机遇,加强“产出导向”、“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本科应用型人才质量意识,增强和落实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2.师资队伍质量仍然不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各学科专业师资分布不均衡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缺乏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

  3.整体办学条件虽逐年改善,但建设资金还有较大缺口。如图书馆、创新创业、各专业实践实训等场所还需进一步的建设。因规模的逐年扩大,教学经费需求不断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力度还需不断增加。